1.4病变严重程度评价标准[10] Gensini评分依据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进行评分,左主干5分、左前降支或回旋支近段2.5分,左前降支中段1.5分,左前降支远端1分,左回旋支中远端1分,右冠状动脉1分,小分支0.5分;狭窄1%~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4分,76%~90%为8分,91%~99%为16分,全闭塞32分。总分为病变部位与狭窄程度评分乘积。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及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HD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烟、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具备更多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见表1。 2.2 CHD组和对照组循环EPCs及FMD比较 CHD组循环EPCs百分比及FMD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经随机在两组抽样,CHD组抽样包括Gensini积分低、中、高分区间,检测EPCs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增殖能力,CHD组抽样30例的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抽样显著减弱(P<0.05),见表2,3。 2.3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与循环EPCs及FMD的关系 低、中、高分组EPCs百分比、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增殖能力及F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EPCs百分比、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增殖能力及FM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r=-0.559,-0.452,-0.464,-0.413,-0.512, P均<0.05),见表4。 2.4冠心病循环EPCs与FMD的关系 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EPCs百分比、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增殖能力均与FMD呈正相关(r=0.452, 0.419,0.435,0.395,P均<0.05)。 3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是重要的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是血管病变过程中最早也是最易受损的部位,而内皮功能障碍导致损伤和修复失衡及FMD障碍则血管内皮破坏、血管弹性下降持续发展。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诱发和促进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脂质沉积和进展为动脉斑块重要危险因素[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顺应性下降,斑块、血栓形成冠状动脉主要支干狭窄,使心肌细胞缺血受损[12],一旦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等主要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则可发生大范围的心肌坏死,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早期发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早期预防和干预血管病变,对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CHD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对比可见,CHD组较对照组具备更多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高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提示CHD组患者存在严重血管内皮受损及功能障碍。由于糖尿病是血管内皮损害的重要独立病因,本研究排除合并糖尿病患者减少高血糖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同时对照组受试者选择也是通过CAG检测阴性筛选,因此通过观察对照组基线质量,各项指标均属正常范围,而具备对照意义。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可较快速地检测循环EPCs的百分比反映EPCs的数量,本研究CHD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HD组循环EPCs百分比显著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对照组,且血流介导的FMD显著低于对照组,均与基线资料对比提示的血管内皮损伤危险因素聚集相符。Cristina等[13]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较正常人群降低约40%。 |